一、教程完整目录
第 1 章:前言 – UG 软件的安装和调教
- 1-1 前言 – 教程的详细介绍(必看)
- 1-2 UG10.0 的安装
- 1-3 UG 软件的调教
- 1-4 UG 安装小工具和星空外挂的安装
- 1-5 UG 界面介绍以及键盘和鼠标的使用方法
- 1-6 UG 怎么调出别人设好的快捷键
第 2 章:UG10.0 建模命令的讲解
- 2-1 模块简单介绍以及需要学习哪些模块
- 2-2 新建空白的档案
- 2-3 导入和导出的一些文件格式讲解
- 2-4 部件清理和执行小程序(高亮去不掉)
- 2-5 操作的返回 – 模型的显示与隐藏
- 2-6 模型的变换 – A
- 2-7 模型的变换 – B
- 2-8 移动对象
- 2-9 曲线 – 曲面编辑和去参数操作
- 2-10 视图菜单栏讲解
- 2-11 基准平面的讲解
- 2-12 基准轴的讲解
- 2-13 点的创建
- 2-14 直线和圆弧的创建
- 2-15 基本曲线的用法
- 2-16 UG 怎么写单线字
- 2-17 创建方块和使用技巧
- 2-18 曲线的偏置 – 连接和桥接
- 2-19 曲线投影
- 2-20 两面的相交线
- 2-21 等参数曲线(UV 线)
- 2-22 抽取曲线
- 2-23 拉伸
- 2-24 旋转
- 2-25 长方体的创建
- 2-26 圆柱体的创建
- 2-27 圆锥体的创建
- 2-28 球的创建
- 2-29 孔的创建
- 2-30 抽取几何特征(抽面)
- 2-31 模型的布尔操作(求差 – 求和 – 求交)
- 2-32 缝合和取消缝合(片体和实体相互转换)
- 2-33 补片
- 2-34 连结面使用条件
- 2-35 修剪体与拆分体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
- 2-36 修剪片体
- 2-37 延伸片体(辅助面制作)
- 2-38 取消修剪
- 2-39 分割面
- 2-40 删除边
- 2-41 抽壳
- 2-42 加厚命令的使用
- 2-43 缩放体
- 2-44 偏置面和偏置曲面的用法
- 2-45 边倒圆(边上倒 R 角)
- 2-46 面倒圆(作为边倒圆的补充方案)
- 2-47 桥接曲面(两面相切连接)
- 2-48 倒斜角(倒 C 角)
- 2-49 拔模角度(电极常用)
- 2-50 四点曲面和填充曲面(基本不用)
- 2-51 修补开口(补面神技)
- 2-52 直纹面的创建
- 2-53 通过曲线组创建曲面
- 2-54 通过网格曲线生成曲面
- 2-55 N 边曲面(一般只用已修剪,补简单的缺口)
- 2-56 扫掠曲面(主要配合延伸使用)
- 2-57 同步建模 – 移动面和拉出面
- 2-58 替换面(重点)
- 2-59 同步建模 – 调整 R 角和 C 角大小
- 2-60 同步建模 – 删除面(简化模型和拆电极)-A
- 2-61 同步建模 – 删除面 – B
- 2-62 同步建模 – 优化面(优化烂面和电极头)
- 2-63 同步建模 – 简化体(简单理解)
- 2-64 图层的设置(模型的归类和调用)
- 2-65 移动和复制至图层以及选择过滤(修改模会用到)
- 2-66 UG 的三大坐标系简单介绍(只用后面 2 种)
- 2-67 WCS 坐标详细讲解(工作坐标)
- 2-68 简化装配(优化模型)
- 2-69 点的信息(点的具体坐标,2 种坐标系)
- 2-70 测量距离(常用,各种测量)
- 2-71 测量角度(常用)
- 2-72 偏差 – 检查(检查电极干涉量)
- 2-73 最小半径(防止加工残留)
- 2-74 几何属性(测量 R 角大小)
- 2-75 简单干涉(检查电极是否干涉)
- 2-76 UG 首选项(自己调整合适的)
- 2-77 UG 窗口(切换显示模型)
- 2-78 UG 自带帮助(查找命令和查看版本)
- 2-79 窗口右击快捷菜单
- 2-80 边缘修补(快速补大量孔的面)
- 2-81 一键导入工具的使用(非常方便)
- 2-82 对象显示(控制模型的所有显示)
第 3 章:星空外挂 6.935 的使用讲解
- 3-1 绝对坐标(工作坐标与绝对坐标重叠)
- 3-2 去除参数(一键去除,方便)
- 3-3 上一层与下一层(快速查看电极)
- 3-4 摆正工件(确定加工方向)
- 3-5 工件定位(确定加工基准)
- 3-6 移动对象(模型移动和变换合集)
- 3-7 查询实体尺寸(常用)
- 3-8 查询最小 R 值
- 3-9 流道中心线(面的 UV 方向的中心线)
- 3-10 模型分析(分析 4 种面)
- 3-11 边界盒(常用于拆电极头)
- 3-12 快速分割(修剪体和面)
- 3-13 矩形修剪和矩形分割
- 3-14 多边形修剪和多边形分割
- 3-15 两点分割
- 3-16 设置 WCS(基本不用)
- 3-17 创建中心线(一般作为镜像用)
- 3-18 线割穿丝孔(主要做孔特征)
- 3-19 刻字(面上写字)
- 3-20 一键设置透明度和消除透明
- 3-21 动态圆(查看多大的铣刀能做下去)
- 3-22 骨位加强(防止骨位电极变形或者断裂)
- 3-23 偏置和拉伸(多功能合集)
- 3-24 镜像(用于平移镜像的电极)
- 3-25 电极基座(电极加基准台)
- 3-26 创建电极的基准点
- 3-27 设置电极名称(电极改名称)
- 3-28 电极检查干涉(基本不用)
- 3-29 定义电极信息(重新改电极信息)
- 3-30 电极刻字(不支持中文刻字)
- 3-31 导出电极(支持单个和批量)
- 3-32 电极排条
- 3-33 EDM 放电图
- 3-34 EDM 放电总图
- 3-35 电极清单(电极下料单)
- 3-36 检测单(在机检测)
- 3-37 重复命令(方便再次调用)
- 3-38 系统参数设置(直接导入就行,不需要自己设置)
第 4 章:模型优化 – 辅助面 – 封面 – 补面
- 4-1 辅助面档开粗刀路
- 4-2 简化模型(顶针孔的 2 种简化方法)
- 4-3 插穿面和碰穿面留余量(偏置曲面或者偏置面)
- 4-4 分型面做辅助面 – A
- 4-5 分型面做辅助面 – B
- 4-6 胶位面做辅助面 – A
- 4-7 胶位面做辅助面 – B
- 4-8 流道做辅助面
- 4-9 模型备份,分中移数技巧
- 4-10 模型反面编程前的简化和辅助面
- 4-11 模型正面螺丝孔封面(方便编程做孔特征)
- 4-12 模型整体简化(2 种简化的优劣)
- 4-13 简化体局部简化(简化体 – 简化装配和删除面相互配合)
- 4-14 开大粗前封面(片体封和实体封)
- 4-15 镶件 – 斜顶 – 直顶槽做辅助面 – A(2 种流派)
- 4-16 镶件 – 斜顶 – 直顶槽做辅助面 – B
- 4-17 斜顶窝做辅助面(组立加工前需要精加工的面)
- 4-18 流道辅助面
- 4-19 组立配件加工,毛坯创建
- 4-20 碰穿面和插穿面,留余量
- 4-21 陡峭面做辅助面(哪些面需要做辅助面)
- 4-22 浅滩面做辅助面
- 4-23 分型面延伸辅助面
- 4-24 胶位辅助面(同分型面一样)
- 4-25 分型面的补面
- 4-26 胶位的补面
- 4-27 PowerShape 补筋位
- 4-28 组立顶针加工,顶针毛坯制作
- 4-29 叠图判断两个模型是否相同(减少重复的工作)
- 4-30 判断两个模型是否镜像(减少重复的工作)
- 4-31 分型面 – 碰穿面 – 擦穿面和产品面的区分 – A
- 4-32 分型面 – 碰穿面 – 擦穿面和产品面的区分 – B
- 4-33 排气快速封面
- 4-34 烂面和破面 怎么修补
第 5 章:各种类型的电极介绍及拆法技巧
- 5-1 电极的基本原理与介绍
- 5-2 拆电极之前的注意点和一些准备
- 5-3 电极的粗精公数量怎么定,电极损工的常识
- 5-4 拆电极的顺序以及拆电极简单与复杂的区别
- 5-5 各个种类的电极,简单介绍
- 5-6 单头平移电极
- 5-7 组合平移电极
- 5-8 旋转电极的拆法
- 5-9 镜像电极的拆法和多种镜像方法
- 5-10 侧打电极的拆法以及什么情况下去拆
- 5-11 基准台避空电极 – A
- 5-12 基准台避空电极 – B
- 5-13 无基准台电极 – A
- 5-13 无基准台电极 – B
- 5-15 异形的无基准台电极 – A
- 5-16 异形的无基准台电极 – B
- 5-17 两轴联动电极的拆法 – A
- 5-18 两轴联动电极的拆法 – B
- 5-19 放电图不完整,出图非常慢的解决方法
- 5-20 三轴联动电极的拆法和注意点
- 5-21 大型石墨电极剪裁技巧
- 5-22 石墨筋位电极底部替平
- 5-23 拆线割电极的注意点(非常重要)
- 5-24 线割电极出 2D 图 – A
- 5-25 线割电极出 2D 图 – B
- 5-26 薄筋位电极加强 – A
- 5-26 薄筋位电极加强 – B
- 5-28 切割基准台电极(省料)
- 5-29 直接拉伸面做电极
- 5-30 分割产品做电极
- 5-31 什么时候该拆铜电极或者石墨电极
- 5-32 铜电极和石墨电极的刀径比(极限刀长)
第 6 章:拆电极实战课程
- 6-1 大滑块的摆正和分中
- 6-2 大滑块拆电极前的分析(拆哪里,怎么拆)
- 6-3 滑块拆电极 – A
- 6-4 滑块拆电极 – B
- 6-5 滑块电极加基准台和平移 – A
- 6-6 滑块电极加基准台和平移 – B
- 6-7 滑块电极刻字以及导出
- 6-8 滑块电极出单和备注
- 6-9 图纸打印的设置
- 6-10 模仁拆电极分析
- 6-11 胶位拆电极
- 6-12 斜顶拆槽电极 – A
- 6-13 斜顶槽旋转平移电极 – B
- 6-14 斜顶槽拆电极 – C
- 6-15 出下料单和放电图
- 6-16 前模仁拆电极方法和顺序分析
- 6-17 前模仁分型面电极 – A
- 6-18 前模仁分型面电极 – B
- 6-19 前模仁胶位电极 – A
- 6-20 前模仁胶位电极 – B
- 6-21 前模仁胶位电极 – C
- 6-22 前模仁胶位电极 – D
- 6-23 前模仁电极加基准台 – A
- 6-24 前模仁电极加基准台 – B
- 6-25 前模仁电极刻字 + 下料单(需要手动改)
- 6-26 复杂模仁的加工工艺
- 6-27 模型的分中和处理
- 6-28 拆电极的思路分析
- 6-29 第一轮顶块槽电极 – A
- 6-30 第一轮顶块槽电极 – B
- 6-31 第一轮电极加基准台 – A
- 6-32 第一轮电极加基准台 – B
- 6-33 第一轮电极检测漏拆和刻字
- 6-34 第二轮分型面拆电极分析
- 6-35 第二轮分型面拆电极 – A
- 6-36 第二轮分型面拆电极 – B
- 6-37 第二轮胶位拆电极 – A
- 6-38 第二轮胶位拆电极 – B
- 6-39 第二轮胶位拆电极 – C
- 6-40 第二轮胶位(非筋位)电极结束 – D
- 6-41 拆筋位电极 – A
- 6-42 拆筋位电极 – B
- 6-43 拆筋位电极 – C
- 6-44 拆筋位电极 – D
- 6-45 拆筋位电极 – E
- 6-46 分型面和胶位电极全部拆结束
- 6-47 电极头加基准台 – A
- 6-48 电极头加基准台结束
- 6-49 电极刻字和斜基准台刻字
二、课程优势
-
内容体量充足,细节覆盖全面
教程总大小达 44.5GB,包含 241 节高清课程,从软件安装、基础命令到复杂拆电极实战,每个环节都有细致讲解,比如仅建模命令就涵盖 82 个小节,连 “高亮去不掉”“快捷键调取” 等小众问题都有解决方案,避免学习者因细节遗漏卡壳。
- 工具与实操深度结合不仅讲解 UG10.0 原生功能,还专门开设章节详解星空外挂 6.935 的使用,涵盖电极导出、放电图制作、清单生成等高效工具技巧,同时提供 “一键导入”“动态圆检测” 等实用功能教学,大幅提升实际工作效率。
-
工业场景适配性强
课程紧密贴合模具加工行业需求,针对 “铜电极与石墨电极选择”“薄筋位电极加强”“线割电极出图” 等工业实际问题提供具体方案,且实战案例(如大滑块、前模仁、复杂模仁拆电极)均来自真实生产场景,学完可直接对接工作需求。
-
容错与优化方案完善
专门针对模型加工中的常见痛点设计内容,比如 “烂面破面修补”“放电图出图慢解决”“电极干涉检查” 等,甚至提供 “模型简化的 2 种优劣对比”“辅助面制作的 2 种流派”,帮助学习者应对不同复杂情况,降低实操失误率。
三、课程特色
- “基础 – 工具 – 优化 – 实战” 阶梯式架构:课程从软件安装和基础命令起步,逐步过渡到外挂工具使用、模型优化(辅助面 / 补面),最后以大量实战案例收尾,逻辑链条完整,符合 “从理论到应用” 的学习规律,零基础学习者也能稳步进阶。
- 聚焦核心技能,针对性突破:以 “拆电极” 为核心,围绕其衍生的辅助面制作、补面、模型优化、工艺分析等技能展开,比如拆电极部分覆盖 “单头平移、旋转、镜像、侧打、联动” 等 10 余种类型,每种都配 2-3 个实操小节,确保学习者掌握不同场景下的拆电极技巧。
- 注重 “工艺思维” 培养:不仅教 “怎么操作”,还讲解 “为什么这么做”,比如分析拆电极顺序、粗精公数量确定原则、电极损工常识,甚至对比铜 / 石墨电极的刀径比极限,帮助学习者建立工艺分析能力,而非仅停留在软件操作层面。
- 高清蓝光录制,体验感佳:采用高清蓝光录制格式,课程画面清晰,模型细节、操作步骤一目了然,尤其在曲面编辑、电极刻字等需要精细操作的环节,能让学习者清晰看到鼠标点击位置和参数设置过程,降低远程学习的视觉障碍。
四、适用人群
- UG 零基础的模具行业新人:无 UG 使用基础,但计划从事模具设计、电极加工相关工作的新手,可通过课程从软件安装到实战全流程系统学习,快速入门行业。
- 有基础但缺乏拆电极经验的设计人员:掌握 UG 基本建模功能,却在拆电极、辅助面制作、模型优化等核心环节薄弱的设计人员,能通过课程弥补短板,提升专业技能。
- 一线模具加工技术人员:从事模具铣削、EDM 放电加工的一线技术人员,可通过课程学习电极工艺分析、干涉检查、出图规范等知识,优化加工流程,减少生产失误。
- 职业院校模具 / 数控相关专业学生:模具设计与制造、数控技术等专业的学生,通过课程对接工业实际需求,提前掌握岗位核心技能,提升就业竞争力,缩短职场适应期。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直观学数控
© 版权声明
教程收集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务必联系站长删除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